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进行实战练习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观察着,脸上不时浮现出欣慰的笑容,作为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击剑推广的资深人士,王钰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强调: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,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安全、快乐地重回剑道,重拾这项运动带来的成长与乐趣。”
击剑运动迎来复苏契机
2020年以来,受疫情影响,北京市击剑运动面临诸多挑战,据不完全统计,全市近百所击剑培训机构曾一度暂停线下课程,各类青少年击剑赛事或延期或转为线上模式,王钰坦言,这段时期对青少年击剑爱好者而言尤为艰难:“击剑是一项注重面对面交流、实战对抗的运动,长时间的隔离使得许多孩子失去了定期训练的机会,也错过了以赛代练的成长环节。”
随着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,北京市击剑协会协同各区体育部门,积极推进击剑运动的复苏工作,王钰介绍,协会先后制定了《北京市击剑场馆复工指南》和《青少年击剑培训安全指引》,从场地消毒、人员限流、健康监测等方面确保训练安全,协会还组织了多场“线上击剑挑战赛”,通过创新形式保持孩子们的运动热情。
“令人鼓舞的是,今年春季以来,全市击剑场馆的客流量已恢复至疫情前八成水平,青少年学员的回归率更是超过八成五。”王钰表示,这一数据反映出家长和孩子们对击剑运动持续的热爱与期待。
击剑教育的多维价值
在王钰看来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促进作用远超技能层面。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,更能培养其意志品质和思维能力。”
来自朝阳区的12岁学员刘子涵分享了自己的体会:“刚开始学习击剑时,我只是觉得穿上防护服很酷,但经过三年训练,我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在失败后总结经验,每次比赛前与对手敬礼的仪式,也让我懂得了尊重与礼貌。”
王钰对此深有感触:“我们看到许多孩子通过击剑训练,提升了专注力、决策力和情绪管理能力,这些素质将对其学业和人生产生长远影响。”他特别提到,击剑运动中的“即时决策”特性尤为宝贵——选手需要在电光火石间判断对手意图并作出反应,这种训练对青少年大脑发育极为有益。
北京市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李建国认为,击剑运动蕴含的教育价值值得深入挖掘:“这项运动完美融合了体育、教育和文化元素,它教导孩子们如何优雅地面对胜负,如何策略性地解决问题,这些都是传统课堂难以全面覆盖的重要课程。”
科学训练与快乐体验并重
为确保孩子们安全、有效地回归训练,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王钰介绍,协会研发了“阶梯式复训方案”,根据学员停训时长和年龄特点,制定个性化的恢复计划。
“我们反对急功近利的强化训练。”王钰强调,“教练团队会先通过游戏和基础动作练习,帮助孩子们重建肌肉记忆和运动信心,再逐步增加训练强度。”
在训练方法上,协会引入了更多趣味性元素,针对低龄学员设计的“击剑游戏包”,将基本步法、攻击和防守动作融入互动游戏中;为青少年开发的“击剑思维训练APP”,则通过模拟实战场景提升其战术意识。
海淀实验二小击剑社团教练张磊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成果:“我们采用了王秘书长团队推荐的‘快乐击剑’教学法,通过角色扮演、小组挑战等形式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技能,社团出勤率始终保持在高位,孩子们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证明。”
赛事体系重启与创新
赛事活动是击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王钰透露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锦标赛、北京市中小学生击剑比赛等传统赛事已全面恢复,同时协会还创新推出了“社区击剑联赛”和“校园击剑巡回赛”,降低参与门槛,扩大覆盖范围。
“我们特别注重赛事的设计理念,强调参与体验重于比赛结果。”王钰说,“每场比赛都设有‘体育精神奖’、‘进步之星奖’等非竞技类奖项,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认可与鼓励。”
今年刚参加完北京市U12击剑挑战赛的王悦然家长表示:“我很欣赏现在赛事组织方的理念,女儿虽然没有进入前三,但获得了‘最佳风度奖’,这让她更加热爱这项运动,作为家长,我们看到的是孩子通过击剑获得的全面成长,而不仅仅是奖牌。”
击剑运动的普惠化发展
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享受击剑乐趣,是王钰和协会同仁的努力方向,近年来,北京市击剑协会积极推进“击剑进校园”项目,目前已与40余所中小学建立合作,将击剑纳入体育课程或课外活动选项。
协会还携手多家击剑俱乐部推出公益课程,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青少年提供培训机会,王钰介绍:“我们的‘雏鹰计划’已累计资助超过300名孩子学习击剑,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优秀苗子。”
北京体育大学击剑教研室主任陈志强教授认为,普惠化是击剑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:“只有当击剑从‘贵族运动’的神坛走向普通大众,特别是青少年群体,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才能真正焕发活力。”
家庭与社会的协同支持
王钰特别强调了家庭支持对孩子持续参与击剑运动的重要性。“我们发现,那些能够长期坚持击剑训练的孩子,背后往往有理解、鼓励并适度参与的家长。”
西城区一名击剑学员家长李女士分享了她的观察:“儿子学习击剑四年来,变化令人欣喜,他变得更加自律,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业与训练,面对挫折时也表现得更加坚韧,作为家长,我们不会过分关注输赢,而是欣赏他在这个过程获得的成长。”

王钰建议家长:“请多关注孩子击剑过程中的快乐体验与个人进步,而非单纯强调比赛名次,您的支持是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。”

展望未来:构建健康成长生态
对于北京青少年击剑运动的未来发展,王钰充满信心:“我们将继续完善培训体系,创新赛事形式,加强教练队伍建设,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、更安全的击剑环境。”
他特别提到,协会正在开发“青少年击剑成长档案”系统,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每个孩子的训练进度、比赛表现和技能发展,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。
“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通过击剑运动帮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。”王钰说,“当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专注的眼神、胜利时由衷的欢笑、失败后重整旗鼓的勇气,我们就知道,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
在王钰看来,击剑道不仅是一个体育竞技的场所,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域,这里教授的不只是如何进攻与防守,更是如何面对挑战、尊重对手、理解公平竞争的精神实质。
“每一代人都应该有机会在运动中感受成长的喜悦。”王钰望着训练馆中挥汗如雨的孩子们,语气坚定,“而我们这一代击剑人的使命,就是为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往这种喜悦的道路,让他们在剑道的方寸之间,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时刻。”
随着夕阳西下,训练馆内的灯光渐次亮起,又一批小学员穿戴整齐,手持花剑走向剑道,他们眼中闪烁的,正是王钰和无数击剑教育者最为珍视的光芒——那种发自内心、纯粹的运动快乐。



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