击剑冠军费若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术与体育平衡之道
纽约,曼哈顿——在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与现代化击剑馆之间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年轻女子正匆忙穿梭,她是费若秋,曾经在法国剑坛闪耀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与人生的新境界,在这座充满活力的都市校园里,她正在书写一段不凡的旅程:从国际赛场的领奖台到大学教室,从专业运动员到全日制学生。
转折:从赛场到课堂的抉择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堪称辉煌,年仅26岁的她已在法国击剑界打拼近十年,多次代表俱乐部出战欧洲赛事,获得过包括法国青年锦标赛冠军、欧洲大学生击剑联赛银牌在内的荣誉,就在运动生涯巅峰期,她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:暂时放下职业击剑,赴美求学。
“许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竞技状态良好时回归校园,”费若秋在哥大击剑馆旁的休息室接受专访时坦言,“对我而言,击剑不仅是比赛,更是一种哲学,在法国的那些年,我越来越意识到,要想真正理解这项运动的内涵,我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。”
选择哥伦比亚大学并非偶然,费若秋透露,她同时被多所美国高校录取,但最终选择了哥大,是因为这里“既有顶尖的学术资源,又有包容的体育氛围”。“我不必在击剑与学业之间做二选一的残酷抉择,这里支持学生成为全面的人。”
适应:文化转换的挑战与收获
从巴黎到纽约,从专业运动员到全职学生,这种转变并不轻松,费若秋描述了最初的适应期:“在法国,我的生活围绕着训练、比赛和恢复三部曲,而在哥大,我需要同时应对繁重的课业、陌生的文化环境和新的社交圈。”
语言是她面临的第一个障碍,尽管在法国生活期间已掌握流利的法语,但全英文授课仍是一大挑战。“头两个月,我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,除了训练,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预习、复习和完成作业。”她回忆道。
文化差异也是她必须跨越的鸿沟。“欧洲和美国的击剑风格、训练方法乃至对体育的认知都有所不同,在法国,击剑被视为一门艺术,传承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;在美国,它更倾向于竞技和实用,我需要调整自己的技术特点和思维方式。”
费若秋特别提到她在哥大的教练和队友对她的帮助:“他们理解我的双重身份,既尊重我作为运动员的需求,也支持我作为学生的责任,当我因考试冲突错过训练时,他们给予充分的理解;当我有重要比赛时,老师们也会灵活安排我的课业。”
平衡:在学术与体育间走钢丝
如何在精英大学的繁重学业与高水平的击剑训练之间保持平衡?费若秋分享了她精心设计的时间管理方案。
“我的一天从早上6点开始,”她详细描述道,“晨练后,8点到下午2点是上课和学习时间;之后是3小时的击剑训练;晚上则用于完成作业和复习,周末相对灵活,但至少有一天要进行强化训练。”

这种高强度的生活节奏是否让她感到疲惫?费若秋微笑着承认:“有时候确实会累,但更多的是充实感,击剑训练反而成为我释放学业压力的方式,当我在剑道上专注每一个动作时,烦恼和压力也随之消散。”
她的专业是体育管理与心理学,这一选择显然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。“我希望将来能够帮助更多运动员实现职业生涯的多元化发展,特别是在面对转型期时提供心理和实务支持。”
费若秋的教授们对她赞誉有加,哥大体育管理项目主任在接受邮件采访时写道:“费若秋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智慧,她能够将竞技体育中的经验转化为学术洞察力,她的课堂发言和论文常常给师生带来新颖的视角。”
融合:击剑哲学与学术思考
在费若秋看来,击剑与学术有着深刻的共通性。“击剑讲究策略、时机和距离感,这些概念在学术研究中同样重要。”她举例说,“就像在历史课上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,需要像在剑道上预判对手动作一样的敏锐洞察。”
她特别谈到在法国训练时养成的思维方式如何帮助她的学业:“法国击剑强调‘思考的剑’,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,更是智慧的对决,这种训练使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能够保持冷静,多角度分析。”
费若秋正在进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恰好结合了她的两大热情:运动员身份认同与跨文化适应。“我采访了十多位像我一样有跨国训练和比赛经历的运动员,试图理解他们如何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调整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。”
传承:连接东西方的体育使者
作为少数几位先后在欧洲和美国顶尖环境中训练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费若秋认为自己承担着特殊的文化桥梁角色。
“在法国,我向当地运动员介绍中国体育的发展;在美国,我与同学们分享欧洲体育文化的特点;而在华人社群中,我积极参与推广击剑运动。”她近期在纽约华人社区中心组织了多次击剑体验活动,吸引了不少华裔青少年参与。
“许多华人家庭对击剑不太了解,其实这是一项非常适合亚洲人的运动,它强调技巧、速度和智慧,而不仅仅是力量。”费若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华人青少年接触并喜爱上这项运动。
超越赛场的梦想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她打算毕业后先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,积累体育管理经验,最终回到亚洲,建立自己的击剑学院。
“我梦想创立一所融合东西方击剑理念的学院,不仅培养竞技人才,更推广击剑文化和哲学,击剑教给我的远不止如何比赛,它教会我如何面对压力、如何尊重对手、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保持冷静——这些是每个人都能受益的人生课程。”
她也不排除重返赛场的可能性:“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,我希望能代表中国参加一些国际赛事,特别是大学生运动会,体育永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
在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望向窗外哥大校园里匆匆走过的学生们,若有所思地说:“有人问我是否后悔在运动黄金期选择求学,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,击剑让我懂得,人生不是单一赛道,而是多元的挑战,在哥大的学习让我成为更完整的运动员,而击剑训练也让我成为更坚韧的学生,这种双向的成长,才是最珍贵的。”

从巴黎的剑道到哥大的讲堂,费若秋的旅程印证了当代运动员的多元可能性,在她的身上,我们看到体育与教育的完美融合,看到一位年轻女性在跨越文化和学科边界时的勇气与智慧,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而她已经证明,无论是在剑道上还是在教室里,她都准备好迎接每一次挑战。






发表评论